光学绘画
艺术与科技的碰撞
光学绘画起源:
16世纪-暗箱绘画(Camera obscura)
暗箱(Camera obscura) 又称暗盒,是一种光学仪器,可以把影像投在屏幕上。暗箱的概念早在公元前已经出现。自15世纪开始,被艺术家用作绘画的辅助工具。至18世纪未,一些摄影先驱用暗箱进行摄影实验。
小孔成像
暗箱背后的物理和光学原理在很久以前就为人所知,历史上一些伟大的先贤就记录和思考过其中的现象,中国的墨子,希腊的亚里斯多德还有阿拉伯的 al-Kindi 就分别记录过小孔成像这一现象。 但是直到16世纪和十七世纪我们才看到一些艺术家和科学家制造 暗箱 来解决实际用途 列奥纳多·达·芬奇在他的《(Codex Atlanticus》书中就描述了一个,还有一些天文学家在观察太阳现象的时候提到过,1646年,天才博学家Athanasius Kircher 就在他的书《光与影的艺术》中描绘出了一个暗箱。
便携改进
随着时间的推移,发明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创作了更小更便携的版本1694 Robert Hooke设计了一个“可穿戴的”暗箱,1853年,Lerebours et Secretan科学设备目录记载了一个更便携的装置 暗箱的意义影响深远,以至于有了后来的感光摄影,和现代的胶片摄影。
光学绘画的流行:
19世纪-明室绘画(Camera Lucida)
故事要从1807年讲起,时任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的威廉·海德沃拉斯顿发明了一个叫Camera Lucida的专利,就是这个专利将写生艺术带领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Camera Lucida的原理也很简单:一个可调节的支架棱镜,当画家通过棱镜看时,他可以同时看到前方的物件和他自己的手,他需要做的就是把呈现在手边的图案进行轮廓的描绘即可。简单来说,这款便携,易用的装置能让几乎没有绘画基础的人绘制他们能够看见的一切。
应用广泛
当时 除了艺术领域,植物学家,天文学家,化学家也都有使用他来观察,记录自己的研究。
好比说 奥杜邦 的皇家八开版“美国鸟类明室图鉴”,为了制作手工彩色的图鉴,奥杜邦的儿子John W.花了几年时间,通过使用明室绘画来减少工作量,完成了一个鸟类图鉴。
一度非常流行
在18世纪中叶的时候,由于camera lucida的便捷性 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产品(甚至间接导致了后来拍照摄影的诞生) 几乎遍及大街小巷,因为他对辅助写生绘画太有帮助了。
它的影响力持续了很长时间,以至于在到了1952年也有厂家在生产销售
光学与艺术的碰撞
一些研究艺术历史的人对那些19世纪备受人们推崇的绘画大师提出了质疑,怀疑他们在创作时就是使用了这样的光学设备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出生于法国蒙托邦(Montauban),画家。 自小父亲就培养他对艺术的兴趣,那时,他非常热衷追求原始主义。由于他用功、认真,17岁的安格尔已经是一个很好的画家了。当时,大卫正担任拿破仑的首席画师。1834-1841年,他再度赴罗马,深刻地研究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古典大师们的作品,尤其推崇拉斐尔·桑西。经过达维特和意大利古典传统的教育,安格尔对古典法则的理解更为深刻,当达维特流亡比利时之后,他便成为法国新古典主义的旗手,与浪漫主义相抗衡。
争议产生
根据艺术家大卫·霍克尼和物理学家查尔斯·法尔科 两人的提出的论文,指出 安格尔很可能在创作这幅肖像画的时候使用了camera lucida 。证据就是这幅画中那些画中人物衣服上快速而自信的笔触,他们相信临摹就会产生这些准确并且松散的线条,这一点如果单凭肉眼观察去绘画很难办到。
质疑艺术大师借助光学设备绘画这把“火”甚至烧到了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被看作“荷兰小画派”的代表画家 约翰内斯·维米尔 的身上。
首先,和同时代的艺术家相比,维米尔的画更生动、更逼真,他似乎能捕捉到空间中空气和光影暗暗流动的轨迹,这不像是画出来的,更像是用感光胶片拍摄下来的 而且,在十七世纪的荷兰,画家都是学徒制的,都会有书面记录的受训档案,而维米尔没有。同时,一般油画家在创作前,会在画板上先用碳笔进行简单素描画出草图,但维米尔的画,用X光扫描后,发现并没有素描打底,是直接上手就开始画的!!!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怀疑
维米尔
荷兰黄金时代绘画大师,与梵高、伦勃朗合称为荷兰三大画家。维米尔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但却被人遗忘了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维米尔的作品大多是风俗题材的绘画,基本上取材于市民平常的生活。他的画整个画面温馨、舒适、宁静,给人以庄重的感受,充分表现出了荷兰市民那种对洁净环境和优雅舒适的气氛的喜好。他在艺术风格上也别具特色,他的绘画形体结实、结构精致,色彩明朗和谐,尤善于表现室内光线和空间感。维米尔的绘画给人一种真实性,除了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之外还使人感到一种信仰上的真实感。
带珍珠耳环的少女
此画面世三百多年来,世人都为画中女子惊叹不已:那柔和的衣服线条、耳环的明暗变化,尤其是女子侧身回首、欲言又止、似笑还嗔的回眸,唯《蒙娜丽莎》的微笑可与之媲美。画中女子的真实身份,亦如《蒙娜丽莎》一样,是一个千古遗谜。
其中2013年的这部《Tim's Vermeer》纪录片讲述的是一个有钱又任性但从来没有绘画基础的发明家Tim用了1800多天论证、调研、设计、操作,最后仿制了维梅尔的经典油画,完美重现名作风采的过程。而他使用的光学仪器,是前面提到的 camera obscura
《Tim's Vermeer》中Tim的行为引起了科技和艺术两边的巨大争论:科技界说这证明了客观的科学和主观的艺术是相互结合并相互转化的。艺术界则说Tim是巨大的野心家,想要推翻维米尔的艺术地位,证明维米尔只是个画底片的工匠、而不是能捕捉光线的大师。 200年前的绘画秘密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不管那边的说法是对的,无可否认的一点是 光学绘画在艺术史上划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章整理来自维基百科